溯源濠河   系出名门 出生于南通海门的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和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孙中山先生盛赞其为中国教育事业“开了历史先河”。 张謇坚持五湖四海,广纳贤才选聘教师,大批留学生和国内医科大学毕业生慕名而来。毕业生戴尚文、瞿立衡,德国外科专家夏德门博士、意大利籍医学博士贝贡新等的加盟,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师资,而且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推动了南通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张謇十分重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主张“首重道德,次则学术”,亲自题写“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的校训。学校创建之初,除主要开设医学课程外,还开设了修身、医德等课程。 风云际会,岁月更迭,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先后更名为七次。虽屡经颠簸,辗转办学,但始终不弃张謇办学之初衷,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移师姑苏   弦歌不辍 1957年,国家高教部和卫生部从医学院建设和发展布局的需要出发,决定将南通医学院整体搬迁到苏州。文风医脉素盛的苏州欣然拥抱了这个不凡的来客,苏州医学院在历史悠久的沧浪亭之畔,庭宇清旷的可园之内怡然安身。 清雅可园,文风俨然。南宋名将、清代学者、官府要员、近代名流等在此嘉园内或居住、或讲学、或读书、或雅集;正谊书院、学古堂、中西学堂、省立医专、苏南工专、苏南航专等各式新旧学堂兼发端于此,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深厚的人文气息。      国家之需,确立鲜明“核”特色。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十分重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放射医学的建设和发展也随之得到重视。196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积极筹建创办放射医学系。1964年10月,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正式建立。1964年和1965年,我国第一、第二颗原子弹爆炸时,苏医放射医学系先后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了核爆现场和核爆后苏州地区放射性落下灰的监测工作,得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肯定。1994年,国内首家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苏州医学院成立,放射医学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核”特色的优势学科,从本科到博士的放射医学人才完整培养体系已在苏医形成。82届放射医学专业校友詹启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苏医本科专业培养的第一位院士。     师资雄厚,首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苏州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许多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教授。陈王善继,我国著名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苏州放射学人才培养摇篮的奠基人。陈悦书,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教授,全国重点学科——血液病学科创始人。陈明斋,著名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江苏省普通外科学开拓者。陈务民,著名儿科学专家、二级教授。张奎,我国著名寄生虫学专家,一级教授。杨汝杰,我国著名寄生虫学专家、教授。何馥贞,著名儿科学专家、教授,是新生儿疾病和儿童保健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数十年,为无数患者带来健康,为无数家庭送去幸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198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首批学位授予单位名单。苏医和国内少数高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同时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批准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神外)2个博士点和陈悦书、鲍耀东、杜子威3位教授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杜子威教授于1969年在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 1974年回国后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脑神经研究室。1984年,他建立我国第一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株(SHG-44),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建立了人脑胶质瘤基因文库。他的两位博士朱剑虹、李晓楠先后获得“世界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是当时设奖以来仅有的两位华人获奖者,一时传为学界佳话。 科学研究,求实创新获佳绩。苏州医学院科技论文无论是SCI收录数,还是国内发表的统计数,均居全国高校和医学院校前列。1991—1995年期间,苏州医学院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名列第62名,在全国130余所医药类高校中名列第13名,在江苏省9所医药类高校中名列第一。苏医附一院陈子兴教授等的单篇论文经SCI检索,自1995年起连续三年国际引用次数名列全国第一。 人才培养,代代相传美名扬。乘改革开放东风,苏医人抓住发展机遇,老中青几代人携手同心,全身心投入治病救人和科研创新,在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在本学科领域颇具口碑的优秀人才。 阮长耿,1979年受国家教委派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血液学专业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和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先后获得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嘉奖。还先后被法国总统授予“功勋骑士勋章”、“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1997年,阮长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学光,1986年赴法国蒙贝利埃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学成回国,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1990年获得法国抗肿瘤协会颁发的奖项——东比利牛斯奖。他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跨世纪人才计划”。 脑外科医师黄强和周岱在导师杜子威的帮助下,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赴日本,学习CT诊断脑血管病、显微手术和脑肿瘤实验研究等,后来成为苏医神经外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黄强继导师杜子威之后还培养出了中国第三位“世界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获得者赵耀东博士,黄强的学生兰青教授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骨科学在奠基人董天华教授、唐天驷教授以及现任学科带头人杨惠林教授的领导下,在国内最先开展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技术,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难治性骶骨肿瘤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等。尤其是“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经过陈悦书、张桂如、吴德沛等几代人的努力,血液内科学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生命二十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程直播”牵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 在全国心电生理奠基人蒋文平教授和现任心内科主任杨向军的带领下,心内科不仅是省医学重点学科,还是卫生部心脏介入(心律失常)培训基地、美国心脏病学会教育培训基地。 苏州医学院以她良好的声誉、鲜明的特色,在姑苏城内沧浪亭畔续写了一曲求实创新的杏林弦歌。 百川合流    再吟新曲 2000年的春天,应高等教育改革之需,在李岚清同志的亲自关心下,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开始了在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的全新探索。 拓展办学空间,从沧浪亭迈向独墅湖。在苏州老城区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医学院师生携手,艰苦创业,赢得了来之不易的良好声誉。然而,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区位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蓬勃兴起和苏州市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苏州大学确立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并以独墅湖校区的建设为起点,开启了走进园区的新征程,医学教育由此在独墅湖畔拥有了一片广阔的空间,教学实验用房达十万余平方米,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加强师资建设,学术大师领衔创新团队。近年来,苏州大学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通过“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队伍构建模式,实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医学学科的发展亦深受裨益。 近三年来,医学部结合已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包括30余名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和东吴学者在内的106名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赛军、高晓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熊思东、镇学初,中组部“千人青年计划”入选者张惠敏,江苏省特聘教授徐广银、王晗等的加盟,为医学部的事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成立于2009年的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了12名在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液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中、青年特聘教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科研创新团队。 人才的集聚效应在科研创新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近三年来,医学科研纵向项目、论文、专利持续增长,每年经费增长率都在40%左右,王晗教授主持一项“ 创新办学体制,学科融通焕发新活力。为了进一步理顺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体制,“十一五”以来,苏州大学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组建了医学部,打通基础和临床两大环节,实现了医学教育的前后融通。2011年成立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学校在血液学、骨科、放射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心血管内科等重点学科的优势,组建了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科学研究院等校级实体研究机构,和原有的十余所科研机构一起,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临床优势,推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医学产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培养人文精神,锐意改革造就卓越医师。当前,频发的医患纠纷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不能否认的是,除了体制上的问题之外,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造就有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师已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苏州大学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每年上百场的各类讲座、演出,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为医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人文滋养。医学部通过立项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多个团队获得了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内的许多奖项。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经常举行融专业知识应用和公益事业服务于一体的社团活动,让医学生追求快乐而有意义的职业发展。荣获江苏省“三最三星”称号的丁庆伟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有着一副热心肠,他7次献血,多次带领支部成员为地震灾区募集捐款,为智障儿童送爱心,为家乡孩子无偿补习功课;他以主编的《北斗》杂志为载体,宣传奉献精神,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被国内多家知名网站和全国十多家媒体广泛报道的最美“白衣天使”丁欣当街跪地救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作为苏大儿童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她是苏大医学教育注重医德养成教育的典型代表。 为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医学部积极筹划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苏州大学学科齐全和医学学科的特色优势,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瞄准国际医疗前沿,深入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名医成才新途径。目前已有30个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脱颖而出,被独立编成“卓越医师教改班”。教改班将本着“本硕博贯通,前后期融通,整体优化”的原则,打破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医学课程设置新体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薪火相传整百年,吴门再吟杏林春。深受吴文化浸润的苏州大学医学教育,将借苏州转型发展的东风,内和外协,砥砺奋进,为吴门医脉更添新活力。  | 
| (新闻中心) |